習主席短期內九次對外宣示,吹響全國碳達峰、碳中和行動號角
“3060”目標——2030年碳達峰,2060年碳中和
? ?
? ?習主席于2019年9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中強調:“應積極應對塑料污染,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,有序禁止、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、銷售和使用,積極推廣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替代產品......”
2020年1月16日,國家發改委、生態環境部發布《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》。
2020年4月10日,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《禁止、限制生產、銷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錄(征求意見稿)》。
2020年7月10日,國家發改委、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《關于扎實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》。
2020年9月22日,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。
2020年9月30日,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。
2020年11月12日,第三屆巴黎和平論壇。
2020年11月17日,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。
2020年11月22日,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利雅得峰會。
2020年12月12日,2020年氣候雄心峰會。
2021年1月25日,世界經濟論壇“達沃斯議程”。
2021年3月15日,習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,提出把碳達峰、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。
2021年4月22日,習總書記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,承諾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的時間,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、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。
2021年11月15日,工信部印發《“十四五”工業綠色發展規劃》,提出發展聚乳酸、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生物基材料實現工業碳達峰推進。
2022年5月10日,國家發改委發布《“十四五”生物經濟發展規劃》,部署了生物經濟發展5方面重點任務,這是我國出臺的首部生物經濟五年規劃。
? ?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,我國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、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,取得了顯著成效。但我國產業結構、能源結構轉型任務仍然任重道遠。
? ?2019年,全社會碳排放(含LULUCF)約105億噸,其中能源活動碳排放約98億噸,占全社會碳排放(不含LULUCF)比重約87%。
? ?從能源品種看,燃煤發電和供熱排放占能源活動碳排放比重44%,煤炭終端燃燒排放占比35%,石油、天然氣排放占比分別為15%、6%。
? ?從能源活動領域看,能源生產與轉換、工業、交通運輸、建筑領域碳排放占能源活動碳排放比重分別為47%、36%、9%、8%,其中工業領域鋼鐵、建材和化工三大高耗能產業占比分別達到17%、8%、6%。
碳中和容易忽略的部分
石化行業的兩個重要的職能:
為人類活動提供所需要的能源服務,這些服務包括電力、熱力和交通移動力;
通過石化行業,提供人類生活與生產活動所必需的原材料,如塑料、化肥和各種化纖材料。
使用生物質可再生資源,利用生物制造技術生產的生物材料(PLA、PBS、PHA等),逐步替代石油化工材料(化纖、塑料等),向環保、無毒、可降解的方向發展。
新能源汽車逐步替代汽柴油汽車,太陽能、核能、氫能逐步替代化石能源,向清潔、高效、可持續的能源方向發展 。
? ?與傳統石化基的聚合物相比,PLA具有可靠的生物安全性、生物可降解性。由于PLA來自生物基,因此PLA在減碳方面效果顯著,碳排放比傳統化石基塑料大幅減少。
? ?碳捕集與封存是指將工廠產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,并用各種方法儲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氣中的一種技術。這種技術被認為是未來大規模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方法。有別于傳統碳捕集方式,利用光合作用的產物(糧食、秸稈、農林廢棄物等)為原料,生產生物材料聚乳酸,加工制備綠色纖維、綠色塑料等產品,在使用和降解過程中不產生微塑料顆粒污染,不釋放有害氣體,對人與動物無害,并可直接填埋,實現碳捕集新模式。